“新春暖心包”温暖侨心送牵挂******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刘立琨)2023年农历春节即将到来。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联合部分侨乡省(区、市)侨办准备了6万余份“新春暖心包”,发往46个国家的侨胞手中。
图为工作人员准备“新春暖心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办供图据了解,今年参与“新春暖心包”的省(区、市)增至15个,暖心包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包括一封以国务院侨办主任陈旭名义发出的“新春家书”和体现“年味儿”和“亲情乡韵”的小礼品。浙江省侨办准备了杭州亚运特许纪念套装,天津市侨办的暖心包里有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省侨办则挑选了蔚县手工剪纸和纸雕宫灯……每份“新春暖心包”的背后,都是浓浓的乡情和牵挂。
各地侨办工作人员连日来加班加点,以便海外侨胞能在节前及时收到家乡问候。“今年对流程更熟悉了,运输成本也进一步优化,各方的配合衔接、准备工作越发顺畅。”四川省侨办的工作人员说,成本尽量都用在了“暖心包”的文化特色上。
图为待启运的“新春暖心包”。四川省侨办供图北京已连续三年参与“新春暖心包”活动,今年准备了“兔儿爷”泥彩塑,寓意祥瑞安康,希望能在兔年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祝福。
天津是今年第一次参与“新春暖心包”活动。天津市侨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新春暖心包”的内容经过多次筛选,每幅“连年有余”年画都是纯手工制作。“杨柳青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五道工艺制作,体现了天津的民俗文化和城市魅力。”
黑龙江省侨办送出的“新春暖心包”里有北大荒的黑木耳和香菇,轻便易保存。黑龙江的“新春暖心包”已于12月28日启运,第一批已顺利运抵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图为“新春暖心包”启运仪式。重庆市侨办供图目前各地侨办准备的“新春暖心包”已陆续筹备完毕并发往海外,运抵目的地后将由各驻外使领馆联合当地侨团发送到海外侨胞手中。
“新春暖心包”是国务院侨办“暖侨行动”的品牌活动之一,自2021年起,已联合16个重点侨乡省(区、市)向62个国家及地区侨界寄赠“暖心包”超过10万份,2023年也是活动发起以来寄送规模最大、寄送国家范围最广的一年。(完)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中新网重庆12月20日电 题:中国蚕业科学研究世界领先 “超级蚕”育种计划启动 中新网记者 钟旖 “我们正着手启动‘超级蚕’育种计划,希望以育种上的跨越,助推蚕桑产业实现向仲怀院士提出的‘重回经济发展主赛道’。”在实验室内忙碌的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近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这是中国蚕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已接连发布多个重要成果。10月,代方银团队完成种质资源“千蚕基因组计划”,发布世界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率先创建“数字家蚕”基因库,将中国蚕学研究推进到分子设计育种阶段……中国蚕业科学研究持续保持世界领跑地位。 图为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在实验室内指导工作。 周毅 摄这样的成果何以取得?窥一斑而知全豹,代方银向记者谈起从事家蚕遗传学研究的30年。 代方银1969年出生于贵州一个农村家庭,亲身经历磨砺,让他深知“农”为民之本的重要性。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主动选择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为西南大学),并于1993年毕业留校,在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向仲怀及前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的培养下,从事家蚕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为蚕学发展执灯前行。 “当时,身边人都说我‘掉进了苦海’,但我并不觉得。”代方银介绍说,保护家蚕品种资源,是所有家蚕研究的基础。为保存好蚕品种,彼时他常年待在西南农业大学家蚕基因资源库内,像养育孩子一样照料蚕宝宝,同时收集、鉴定、诱变及定向改造家蚕。 至世纪之交,资源库内蚕的品系数从前人积累的300多种增至700多种,西南农业大学正式宣布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资源库。目前,这一被誉为“蚕宫殿”的“世界第一库”已占据领先地位20多年,保存着1100余种家蚕品系活体,为后期开展育种研究奠定雄厚基础。 蚕,中国从古至今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家蚕育种遇到瓶颈。传统育种方法的局限性令家蚕的品种、产量、性状无明显改善,严重限制了蚕桑产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图为家蚕生命周期各阶段丰富的表型多样性。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供图代方银认为,培育高产、优质、高抗、具有特殊性能的高价值蚕品种是家蚕育种的重要方向,而为“育种”破局的前提是摸清影响家蚕育种性状的基因状况。2019年代方银团队全面启动“千蚕基因组”计划,历时4年出炉“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据介绍,团队对主要来自“蚕宫殿”中的1078份蚕种质资源进行了深度测序,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蚕和野桑蚕基因组信息,是迄今全球动植物中最大的长读长泛基因组。简单来说,通过这张图,科学家可以像“查字典”一样去对接表型和基因组密码。 “这一成果将开启分子育种新纪元。”向仲怀评价说,如果说以前鉴定特定性状的基因或其因果变异犹如“大海捞针”,现在可谓是“瓮中捉鳖”。超级泛基因组提供了“精细网格化”的“坐标”指导,行家里手可以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分子育种手段,实现设计育种。 从发展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到主持完成“千蚕基因组”计划,再到充满期待的“超级蚕”育种,代方银把其科研之路归纳为“三部曲”。他畅想,随着蚕桑基因组生物学成果向应用开发推进,现代蚕桑业实现转型升级后再次大力造福人类,不仅为乡村振兴、生物经济等提供新的供给,也可在医学、材料学等有关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技术领域迸发出新的作用。 年过五旬,身兼教学、科研、管理等职的代方银觉得自己的时间愈发宝贵。他坦言,“超级蚕”的设计育种之路或将面临曲折,但只要道路是正确的,就不怕用长期的实践来检验,要努力去实现。 “科研的本质就是有需求导向和时代特征的创新,而创新就是发现未发现、揭示未揭示、创造未创造。”代方银告诉记者。(完)
|